這是一篇發表在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的文章,是由景文科技大學的劉介穎、魏婉倫及陳王琨副教共同發表的,在文中清楚明白說明了,「物業通路」與「物業管理」的關係及未來發展,藉由這篇論文,讓各位對物業通路有更深層的認識。 

      社區網絡的建構是社區總體營造中的重要歷程,也是物業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要項。社區組織包括正式的管理委員會組織與非正式的人際網絡關係,此兩者都是促成社區健全發展的因素。物業管理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組織,並討論它與非正式人際網絡間之關係,再進而探討社區人際網絡的形成與其在物業管理中的重要性,並以兩個現今正快速發展的個案做為研究探討之對象,其一為「共同購買」,另一為「消費合作」。借助於此二種不同形態的網絡形成,不但可以使社區的經濟活動有了更強勁的發展力量,同時也將個人的消費行為與社區(或社群)的認同緊密地結合,對於社區總體營造有極正面的助益,這股力量也是從事專業的物業管理人員必須要正視的地方。 

「社區」VS「社區總體營造」
      「社區」是指一群人在一固定範圍內,互相關聯、依賴,行使社會功能,具生命共同體之關係。它意涵著「情感」(對社區的認同感)、「組織結構的」(包含了人群在特定時間與空間之關係)、「功能的」(滿足共同的需要)等三個層面。社區與社群的定義上是有稍不同的,「社群」的定義應是為:為工作、生活或共同目標結合成的組織、團體。而行政院文建會更在提出「社區總體營造」計畫,作為施政重點,並研訂「社區文化活動發展」、「充實鄉鎮展演設施」、「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」、「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」四項計畫,列為行政院十二項建設計畫推動。目的就是要激發社區自主性及自發性,重建溫馨有情的居住環境;實施的方法是由居民透過共同參與的民主方式,凝聚利害與共的社區意識,關心社區生活環境,營造社區文化特色,進而重新建立人與人、人與環境的關係。

      今天所謂「社區」,已不再是過去的村、里、鄰形式上的行政組織,而是在於這群居民的共同意識和價值觀念。在日常生活可以用來凝聚居民共同意識和價值觀的事項很多,如地方民俗活動的開發、古蹟和建築特色的建立、街道景觀的整理、地方產業的再發展、特有演藝活動的提倡、地方文史人物主題展示館的建立、居住空間和景觀的美化、國際小型活動的舉辦等,各地社區可以分別依據自己的特色項目來推動,比較容易得到居民的認同,然後再逐漸擴大到其他相關項目,這就是所謂的「總體營造」。 

pixnet88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